调研与建议
推进乡村产业 融合发展路径探索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农村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乡镇资源有机会进行新的整合、开发与利用,重新组合农村劳动力,促进乡村产业的融合发展,最终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农民收入,经济实现更高质量发展,促进农业现代化。柯城区经过不断探索,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一、以第一产业为基础发展二、三产业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从容应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推动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必须着眼国家重大战略需要,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接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确保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因此,乡村振兴,要以第一产业为基础。地区政府对农田耕地要做到保质保量完成耕地面积和粮食生产,保证地方人口的基本生活需要。我们在遵循这些原则要求时,也要根据各地特色资源,开发种植适合的农作物,引入物种优品质好的新作物,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品质需求。如种植各种地方特色的时令蔬菜、各季水果、各季杂粮及经济作物等,为当地的第二、三产业发展提供基础。柯城区余东村,以农民画为抓手,依托农业生产的米、面、茶叶、有机葡萄等第一产业,发展新业态,带动村民创业、就业,吸引乡贤回归,形成研学文旅、农耕体验、农家乐、餐饮、美术展览等产业的发展。余东农民画家不仅卖画也卖版权,吸引了企业合作,解决了乡村振兴中“人”“地”“钱”的问题。去年,余东村农民画产值超3000万元,村集体增收超百万元。
二、借机借势寻找新突破发展新业态
浙江省继“千万工程”后继续深化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开启了全面推进未来乡村建设。柯城区碗窑碗东村在第一批未来乡村余东村的影响下,让沉静了三十多年的小村庄、停产三十多年的龙窑,一夜间复苏,去年村集体经济收入比上一年增长一倍以上。究其原因,除了当地政府的重视和碗窑、碗东村干部的自身努力外,主要是抓住了浙江省未来乡村建设的机遇。一是村容村貌整治。根据未来乡村建设围绕“一统三化九场景”设计要求,打造人与自然高度融合的诗意栖居地,提升碗窑·碗东村的整体形象;二是挖掘乡村陶艺文化的底蕴进行传承和创新,引入陶瓷名家,提升乡村美誉度;三是村民陶瓷制作传帮带,发挥手工艺技术,引入新企业,发展新业态,形成了陶瓷博物馆、大师工作室、陶瓷体验馆、农家乐等二、三产业发展;四是政府有序推进余东未来乡村建设项目带动周边9个村组成未来乡村共富联盟。以“文化作媒,村庄联动,抱团发展”为结盟原则,通过“强村带弱村”“特色加特色”,在项目建设、产业培育、村民就业、产品销售等方面,实现9个村的抱团发展实现共赢共富。
三、“规划+机制”,做好富民与托底双保障
共同富裕不能“等靠要”。一是要利用市场化来激活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激发群众积极性。政府引导各村委会建立“村委会+农户+企业”的组织模式,相互促进、相互约束,让有能力的村民能就近创业、就业,增加家庭收入,同时为村集体经济创收,为托底做好经济保障。二是要产城融合规划先行,发展工业园区。柯城区航埠镇工业园区发展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该镇以轴承智能装备产业作为区域持续发展的产业,吸纳附近剩余农业劳动生产力,实现村民在家门口就业,月月拿工资,增加家庭收入。2021年9月,航埠镇入选2021年全国千强镇,政府将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为村集体、农民提供了可持续稳定的经济收入,避免了像发达国家那样,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出现农民破产、农户分化,大量农民被迫流离失所进城的现象。
四、增加对农村、农业的投资发展现代农业
建设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还需要走很长的路程,需要更多的人才更多资金更多的资源引入农村。而农村老一套生产方式、管理方式,以及原有的公共设施、消费渠道等需要紧跟现代农业的发展而改进。一是改造符合农业现代化要求的高标准农田、产品及加工所需要的仓储保鲜冷链物流等设施,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二是布局优质原料生产基地,发展农产品加工,促进农业转型升级。三是开展现代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农民文化素质及掌握现代化农业技术的能力,成为新时代的农业现代化农民,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持续增收及实现农业现代化。柯城区财政对石梁镇现代农业“田园综合体”项目,进行有益实践探索,在农村基础设施、农田水利、污水管网、种业引入、生产机械、信息服务、农产品展销、技术服务、农民培训等方面增加财政投入,让农民有机会参与,让农民充分受益,发挥农民的积极性。引入文创与旅游发展理念,打造“柑橘+文化+旅游”模式,推进农村三产深度融合,实现生产、加工、销售、开发、服务等共享均衡利润,探索柑橘全产业链新模式。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全社会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除了政府的作为,也需要发挥社会各界的助推作用,以第一产业为基础,发展二、三产业,以强补弱,以城补乡,以科技创新发展现代农业;借机借势寻找新突破发展新业态,打破农村产业界限;以“规划+机制”,做好富民与托底双保障,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确保农村居民持续稳定增收,城乡协调发展,实现城乡居民共同富裕。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