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发展规划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发展规划

        聚焦山区26县推进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

        发布日期:2022-03-29 信息来源:市发改委

        推进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是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应有之义。省委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推进大会提出,要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先行示范,健全“一县一策”推动山区共富机制,创新完善“山海协作+飞地经济”体制机制。要牢牢把握山区26县高质量发展这一重要抓手,补短板、强弱项,念好新时代“山海经”,高水平推进协同发展、协调发展、共享发展,为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夯实基础。

        把握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的价值意蕴

        集聚发展、相对平衡是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的辩证法。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不平衡是普遍的,要在发展中促进相对平衡。这是区域协调发展的辩证法”。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即是发展平衡和不平衡的辩证统一,要在尊重要素向优势区域集聚的客观规律下促进相对平衡发展。

        比较优势、区域分工是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的优势观。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认为,区域分工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分工和合作相互依存并带来效率与效益的增进。其背后的直接原因就是发挥不同区域之间的比较优势,实现后发劣势向后发优势转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按照客观经济规律调整完善区域政策体系,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抓准比较优势、促进区域分工合作是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的科学思维与内在逻辑。

        以人为本、内生驱动是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的本体性。“治国之道,富民为始”。人既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同时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我们追求的发展是造福人民的发展,我们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我们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增强后发地区人民自我发展能力、激发区域内生发展动力是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的主体动力。

        推进山区26县高质量发展的思路

        由“资源优势”向“发展优势”转变。山区26县是浙江发展相对薄弱的地区,但也蕴含着地方比较优势。在新发展阶段,山区26县应巩固和厚植生态优势,加快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充分借助“山海协作工程”平台,引进发达地区技术、人才等高端生产要素,优化区域分工,补齐投资回报率低、投资机会少、物流成本高等发展短板,加快实现与发达地区优势互补,推动“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实现绿色发展、生态富民、科学发展。

        由“人力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变。扶贫先扶智,人始终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和最活跃源泉。推动山区26县高质量发展,终究要靠当地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来实现,而提升人力资本水平、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是关键。山区26县应着力提升群众教育、文化、健康水平等综合素质,提振地区群众的精神风貌与劳动激情,缩小与发达地区人民群众的精神差距、能力差距与动力差距,实现“人力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化。

        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和政府引导相结合”转变。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山区26县应加快金融服务供给、专业市场、旅游合作、基础设施、原料基地、生态环境等项目建设,进一步推动与发达地区在市场、资源、资本、技术、管理和劳动力等方面的信息对接和互补合作,打通双边优势合作与市场主体对接渠道,通过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通力合作,打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和服务平台,吸引优质资源和项目落户,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由单纯的“项目转移”向“全产业链协作”转变。破除山区自身发展限制,不能仅仅依靠发达地区项目和资金的梯度转移,必须提高本地产业发展的层次与水平,打造山区26县特有的优势产业、培育山区新兴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一方面要加快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提升农业等产业链的附加值和效率;另一方面可聚焦生态旅游、康养、知识创业等,探索资金合作、产业合作、园区合作、村镇建设合作、社会事业合作等路径,加快实现“输血”向“造血”的转变。

        加快推进山区26县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

        做实产业,不断扩大山区26县的税源。壮大山区产业、增强经济实力依然是山区26县发展的第一要务。第一,围绕做强“一县一业”,重点支持淳安水饮料、武义五金制品、龙游特种纸等打造百亿级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山区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第二,聚焦乡村旅游、生态旅游、研学旅游等新业态,建设一批森林康养基地,打造山区26县全域旅游战略品牌。第三,依托现有基础,发挥山区26县领军企业示范带动作用,支持山区结合自身条件发展高端装备、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医疗器械、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

        绿色发展,加快实现山区26县生态产品价值。立足山区生态比较优势、加快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山区26县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重要举措。一方面,结合山区26县生态资源特点,依托生态环境规划技术团队,建立科学化、系统化和标准化的生态产品价值评价体系。另一方面,充分认识山区26县在全省生态环境保护、生态资本增值上的重要性,完善现金补偿、排污权配置、水权以及碳汇交易、产业园区共建等多种形式,形成多元、长效的补偿机制。

        多措并举,强化山区26县要素保障。强化要素保障、赋能创新驱动是山区26县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其一,建立全面、动态、开放的人才引进机制,打破地域、编制、身份等限制,鼓励和引导现代化服务人才、农业领军人才等重点领域人才落户山区26县。其二,借助数字化改革的力量,充分运用山区26县各类政务信息数据资源,统筹构建山区26县重要应用系统和数据综合集成体系,打造一体化、智能化、高效化公共数据平台,强化数字赋能。其三,加快打通山区26县对外通道、完善内部交通网,实施26县交通赶超提升行动,基本建成省域、市域、城区3个“1小时交通圈”,推动山区26县积极融入“四大建设”,加快解决山区“最后一公里”问题。

        提质升效,不断优化山区26县公共服务供给。实现公共服务优质共享、满足山区人民对高品质生活的需求,是山区26县高质量发展的价值所在。医疗卫生方面,加强山区26县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医疗卫生资源向乡村地区转移,分层分类推进优质医疗资源精准下沉。教育方面,加大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倾斜,推动教育资源城乡均等化,积极引导高校、科研机构到山区26县设立研究院或共建现代产业学院,开展跨地区教共体结对帮扶,扩大教育资源覆盖面。养老方面,推进医养、康养一体化融合发展,发挥山区26县生态优势及中医药资源优势,探索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志愿互助养老制度试点,以环境和科技适老化推进医养、康养融合发展。

        优势互补,不断升级山区26县山海产业协作。实现“山海”资源互补、协同发展是山区26县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首先,依托山区26县开发区(园区)整合提升空间,发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等高能级平台作用,择优布局区位条件较好、周边配套齐全、发展空间充足、生态承载能力强的区块,加强科研成果转化对接,以“园区开发、园区服务、产业投资、招商落地”为主要业务,重点推动一批优质项目、大项目落地山区26县,提质优化山海协作产业园。其次,以统筹建设“产业飞地”、做精做透“消薄飞地”与多点布局“科创飞地”的方式,推动实现互利共赢的区域合作发展模式,加快建设山海协作“飞地”。